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旅游频道旅游茶座-正文
中国道教发源地鹤鸣山
//www.workercn.cn2013-11-28来源: 大邑公众信息网
分享到: 更多

鹤鸣山的历史与发展


   鹤鸣山(古又称鹄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境内,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为名。其山势奇绝,鹤尾连接青城山,鹤头奇峰突起,绝壁千尺。山上万石峥嵘、千岩吞吐;盘松怪柏,葱茏挺秀;鸟声啁啾,清脆悦耳。整座山势三面环水,双涧合流,自青城逶逦而来,起伏升降,好像一只仙鹤在蓝天之中翱翔。自古即有"鹤鸣双涧透龙泉"之说,为县中古八景之一。其地古柏葱茏,参天蔽日,景色十分宜人。
  东汉末年,社会急剧动荡,时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的张陵,目睹朝廷的日益腐败没落,无心仕途,便挂冠隐退,入北邙山学长生之道,并漫游江湖,去寻求人生的理想。其时,听说蜀人纯朴厚道,易于教化,又蜀中多名山,是神仙高士聚会的地方。于是千里跋涉,于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92年)自河洛入蜀,来到鹤鸣山,并向当地的氐、羌族人学习巫术。传说他的诚心感动了天上的太上老君,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上元夜,太上老君亲临鹤鸣山,授他三洞众经,金丹秘诀,并雌雄二剑及都功印,命其为天师,替天行道。从此,张陵在鹤鸣山传教布道,创立了中国道教。鹤鸣山遂成为中国道协认可、举世公认的道教发源地。
  张陵修道于鹤鸣山,并在此创立了早期道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道教作为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与儒家、佛教分庭抗礼,形成长期三教鼎立的局面。在道教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在对宇宙、对自然、对人生的探索中,道教对我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过重大的贡献,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历史上,无数高道隐士、骚人墨客、政界名流如唐代著名法师杜光庭,后晋道教宗师陈抟,明代张三丰等的足迹曾遍历鹤鸣山,留下了许多胜迹。晚年好道的嘉靖皇帝还将鹤鸣山选定为全国举行"祈天永命大醮"的五大醮坛之一。极盛时,鹤鸣山建有一百零八寺、四十八庵。相当于现代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因之使鹤鸣山原来这个"山谷穷处"成为全国驰名的道教圣地,名扬海内外。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至"文化大革命"时,汉唐和宋代重建的宫、观、殿、宇、亭、台、楼、阁等俱已被毁,惟明清两朝的建筑和一些古迹尚存,足供游人登临凭吊。


  鹤鸣山现状及发展
  

    一九八七年五月,经成都市政府同意,由大邑县人民政府行文批准鹤鸣山恢复道教活动以来,由各方捐资兴建了斗姆殿、迎仙阁、三圣宫、天师殿、紫阳殿、斜江道院及部分生活接待用房。先后接待了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港、澳、台同胞及国内各大名山高道、信众百万余人。
  鹤鸣山风景区内道源圣城由成都恩威集团于2006年斥资开发,集道教朝圣、文化旅游、主题娱乐、养生康疗、休闲度假、体育运动、高端地产为一体的超大型旅游项目。道源圣城的建设依据八卦九宫之法,采用趋吉避凶的原则,以道教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利益众生的和谐共生为核心,以传统、文明、健康等理念为主旨,以古朴、纯真、和谐等道家美学为风格,塑造了现代宫观建筑的典范。从鹤鸣山的山顶下望,周围的群山朝向出奇的一致,形成了"万真朝圣"之象。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