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非遗 古老民俗闪耀时代光彩-中工旅行-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旅行

人文

陕西非遗 古老民俗闪耀时代光彩

2018-11-22 14:01:13 陕西日报

  

  11月9日,在华阴市双泉村的芦苇荡边,华阴老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喜民和伙伴们在练习老腔。

  

  

  2017年6月10日,渭南市华州国际皮影文化生态园,来自莫桑比克的西安交通大学留学生体验皮影制作。

  

  2017年6月10日,渭南市华州国际皮影文化生态园,来自巴基斯坦、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哈萨克斯坦等国的130余名西安交通大学留学生,通过学习表演皮影戏、老腔等,体验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2月5日,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民间艺人在制作泥塑鸡。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刘强 文/图

  11月13日一大早,华州皮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薛宏权已经开始为第二天的第八届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重头戏——“文化陕西”(香港)旅游推介会做准备。

  “不能误了陕西的大事。”薛宏权告诉记者,“这也是展示咱们民俗文化的好机会。”

  这已经不是华州皮影戏第一次出现在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了。随着陕西对外开放步伐的持续加快,剪纸、皮影、泥塑等传统民俗文化不断走出去,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三秦大地厚重的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到陕西、到它们的故乡“探秘”。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陕西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甚至濒临消亡的问题。“90年代末,华州皮影就剩5个班社了。”薛宏权说。华州皮影的“命悬一线”,正是那个时期陕西众多民俗文化资源生存状况的缩影。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产品匮乏,民俗文化有一个复苏繁荣的阶段。但是,快速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影响,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在青年一代中,传统文化迅速式微。许多文化遗产来不及挽留、来不及抢救,就随着艺人匠人的逝去而消失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说,“国家发展取得的伟大成绩,也不断激发着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从政府到学者,再到普通群众,对传统文化越来越看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一经出现就很快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000年,我国开始为非遗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2年,“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启动。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201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截至目前,我国是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国家。

  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也不断加大。原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刘卫东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说到底就是对传承人的抢救和保护。2007年以来,我省就持续开展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系统性梳理和动态化管理。”2014年,《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出台。2017年,《关于陕西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出台。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

  2007年,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瑜、邰立平,安塞剪纸传承人李秀芳、高金爱,凤翔泥塑传承人胡深,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孟树锋,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李义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截至目前,陕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98人;省级名录项目600项,国家级名录项目74项。西安鼓乐、中国剪纸、华县皮影戏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陕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实现了传承,而且实现了创新发展和华丽转身,绽放出了新的时代光彩。

  华阴老腔 魅力惊艳世界舞台

  11月9日,初冬的清晨。华阴市双泉村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传出了激昂的老腔唱曲,几位身穿马褂、腰扎布带的老人围坐在院子里的小方桌周围唱起了老腔。

  “伙计们,都准备好了吗?”正中央端坐、手捧八角月琴的老汉开始招呼大家。

  “好咧!”围着桌子坐了一圈的老汉们,手拿不同乐器,精神十足地附和着。

  坐在中间的正是华阴老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喜民。随着他的吆喝声,锣鼓声、月琴声、二胡声、梆子声、喇叭声、铃铛声、木头敲击板凳的声音瞬间一齐迸发,这个小院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自家的板凳、自制的琴弦、一块惊堂木、口耳相传的千年唱词唱腔,源自西汉时期关中船工号子的华阴老腔,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摇滚”。

  2016年,张喜民和他的伙伴们与歌手谭维维在中央电视台春晚的舞台上共同合作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流传两千多年、充满原生态美的华阴老腔响震全国,惊艳海内外。

  张喜民14岁就跟着父辈学习老腔,后来自己成立了老腔班社。在农村文化生活还不丰富的时期,当地的红白事、庙会少不了老腔表演。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新鲜时髦的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乡村,老腔演出往往被电影、文艺晚会取而代之。“有时台下的观众还没有台上的演员多。”张喜民说。

  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现任华阴老腔保护中心主任的党安华发现了给皮影戏做幕后伴唱的华阴老腔那充满激情的艺术张力,于是提议将其搬到幕前。就这样,华阴老腔独特的表演魅力才得以呈现给观众。

  2006年,导演林兆华在话剧《白鹿原》中凭借“老腔辅助故事的叙述”,为老腔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话剧《白鹿原》在全国演出,更使得老腔声名远播。2012年,电影《白鹿原》在全国热映,再次让老腔赢得了无数“粉丝”。

  对张喜民来说,2016年春节圆了他“老腔上春晚”的梦。但他觉得更有意义的演出则是在今年9月3日,他们再次与谭维维团队合作表演的《丝路回声》,登上了中非合作论坛文艺晚会的舞台。古朴老腔和现代摇滚的结合,赢得了中非领导人和各国来宾的阵阵掌声。

  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随着华阴老腔表演团队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领略到了华阴老腔的独特魅力。

  “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催开青鬃马,豪杰敢当先;正是豪杰催马进,前哨军人报一声。”随着小院里老腔艺人们的一吼,那高亢的旋律、激昂的唱词,瞬间令人热血沸腾。

1 2 共2页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甘肃戈壁城市永昌迎候鸟云集越冬栖息

    近年来,永昌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落实河长制责任,加大饮用水源地、泉域湿地及湖库河道监管保护力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家园魅力逐步彰显,到此越冬的候鸟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多。

  • 塞上初冬 鸥影翩翩

    初冬时节,宁夏银川市迎来了越冬的红嘴鸥,吸引市民来到公园,观赏、喂食红嘴鸥。11月20日,市民在银川市海宝公园给红嘴鸥喂食。

  • 航拍初冬扬州 古城美如画卷

    11月19日,航拍初冬的扬州,古城色彩斑斓,到处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秋”意景观。初冬的瘦西湖,多彩景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首家海参博物馆展出上百种海参标本

  • 优势栏目

    秋冬相交 欧洲山野进入“童话时间”

  • 优势栏目

    河北井陉:非遗拉花进校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