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那些关于 公交车的“趣味文化”-中工旅行-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旅行

人文

世界各国那些关于 公交车的“趣味文化”

2018-06-07 10:05:48 北京青年报

  古巴

  曾出现过一种加长型18个车轮的“骆驼”公交车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消失,古巴外贸减少近一半,能源短缺,各方面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摆脱困境,1994年,一种加长的公共汽车诞生,它的车头是一辆卡车牵引车,共有18个车轮,车厢中间低、前后高,由于酷似骆驼的两个驼峰,因此得名“骆驼车”。

  这种车一度是哈瓦那公交的主力军,每辆骆驼车可承载400名乘客。虽然载客多,但由于车辆少、车次少,人们的出行仍然存在问题。许多生活在哈瓦那的古巴人抱怨:“我的工作地点离家不到十公里,但骆驼车太慢了,有次竟然走了四个小时。”“柴油味很刺鼻,马达声太震耳。”“车窗少,坐时间长了,我觉得自己都不呼吸了。”

  2005年,古巴开始引进中国生产的大轿车,包括旅游大轿车和加长公交车,骆驼车也退出了公共交通的舞台,在最后的运营时刻,当地不少人赶来最后一次乘坐,与之告别。2007年,大轿车的投入使用改善了哈瓦那的公共交通面貌,日客运量增加到了70余万人次,车的间隔缩短到10分钟。不少律师、工程师纷纷感慨:“公交车变化真大,以前只在欧洲见过这种水平,没想到,在古巴也变成了现实。”

  由于古巴首先发生变革的是公交车,外国媒体也称“古巴改革是从车轮开始”。古巴政府还将大轿车广泛运用于旅游、校车等多种用途,如今,各种型号的大轿车行驶在古巴的道路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菲律宾

  没有两辆完全一样的“吉普尼”小巴士

  吉普尼是菲律宾独特的公共交通工具,它长得像小巴士,以拥挤的座位和个性的装饰闻名于世,并成为菲律宾文化与艺术的主要标志。在《谍影重重4》中,主角们在马尼拉街头追逐,紧张的剧情和街上慢吞吞的吉普尼形成了鲜明对比。

  据说,吉普尼最早是为了民间运输,由美军淘汰的军用吉普车改造,之后,逐渐成为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刚开始,人们对它的尾部进行改造,加座位和顶棚,一位名为萨劳的商人决定将车身结构放大,使得整个车能承载18名成年人。由于分坐车厢两旁的两列乘客是面对面、膝盖对膝盖,因此,当地人给这种车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原意为“吉普车膝盖”,音译是“吉普尼”。

  为了批量生产吉普尼,萨劳开了一家汽车公司。菲律宾人民也非常喜欢吉普尼,因为它内部设施简单,无窗无门,适合菲律宾的环境。人们还在车身上绘制了不同的图案,如耶稣、梵高、字母等,并给每辆车起了名字,如“白马王子”、“乱世佳人”、“飞虎神鹰”等。当地人称:“吉普尼代表了司机的个性,你绝对找不到两辆完全一样的吉普尼。”

1 2 3 4 5 共5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青海发行旅游景区一卡通 畅玩40个景点

  • 优势栏目

    醉美乌江画廊

  • 优势栏目

    重庆彭水:文旅“花开”正当时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