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旅游:看流动的风景乌兰牧骑-中工旅行-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旅行

人文

内蒙古草原旅游:看流动的风景乌兰牧骑

2018-06-06 08:41:5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为牧民表演文艺节目。

  邓 华摄

  

  乌审旗乌兰牧骑表演。

  李璐颖摄

  夏天来了,海内外游客纷纷走进广阔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避暑。人们在策马、赏景之余,还可以欣赏到这样一副充满民族风情的画面:身着蒙古族服装的乌兰牧骑队员,向农牧民和游客们展示呼麦、长调、舞蹈等别具特色的节目,演到热烈处,观众与演员一起载歌载舞,一片欢声笑语。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后被人们引申为红色文化工作者,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体。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于内蒙古苏尼特草原。当时,演员包括机关工作人员、牧民等共9人,配备了两辆勒勒车与四件乐器。队员们一专多能,吹、拉、弹、唱、跳无所不会,为农牧民送去贴近生活、精彩多样的文艺节目,深受牧民喜爱。乌兰牧骑队员们大多是草原儿女,与农牧民们有着分不开、扯不断的深厚情谊。

  日前,在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中国·第二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分论坛“永远的乌兰牧骑”上,知名歌唱家、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金花回忆:“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不管走到哪里,我们所有演员都得背着道具和行李步行。下乡演出时没有电灯,我们就用铁丝、棉花、柴油等材料制作‘土电灯’。虫子趋光,有时唱着唱着,虫子就飞进了我们嘴里,表演不能停,吐了继续唱。柴油燃烧后冒的烟把脸熏得黑乎乎的,演出结束后,我们看着对方不由得捧腹大笑。”

  乌兰牧骑队员秉承着“不丢下一个蒙古包”的原则,深入基层,坚持不懈为人民服务,不仅在舞台上表演精彩的节目,走下舞台还会帮助农牧民修理电器、干农活,被蒙古族老乡们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

  据参加论坛的专家介绍,60多年来,这支红色轻骑兵始终保持着优良的作风,长期跋涉于戈壁和草原,累计行程110多万公里,为草原人民带去歌舞器乐戏剧等各类演出30余万场,各民族观众达2.12亿人次。同时,他们与时俱进,创新内容表现形式,制作出《阿尔山》《石榴红了》等优秀文艺作品,还赴外地演出交流,走上国际大舞台。

  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乌兰牧骑扎根基层、面向群众的初心不变,不畏艰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始终不曾改变。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青海发行旅游景区一卡通 畅玩40个景点

  • 优势栏目

    醉美乌江画廊

  • 优势栏目

    重庆彭水:文旅“花开”正当时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