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积极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来源:山西日报
2024-04-30 15:13

原标题:积极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样要遵循这个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高效、可持续、绿色农业的需求。因此,积极培养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农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任务最繁重、前景最广阔的产业领域。当前,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并加速向农业领域深度渗透、跨界融合,极大地丰富了农业劳动对象、拓展了农业生产边界、创造了农业发展空间,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深厚土壤。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就要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资源优化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以科技为先导,注重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绿色化,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当前,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研发和转化农业方面重大原创性成果,加大涉农高科技人才的培养。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策略。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应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二要推进农业管理创新。农业管理创新是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应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化转型,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同时,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注重“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成立联合体,鼓励共同申报绿色智能化农机重大研发项目,促使成果及时转化。对农机人才培养规模大、“新农科”“新工科”融合优势明显的高校,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重点实验室。三要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是实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应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装备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四要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高素质农业人才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完善农业人才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效果分析和探索。积极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有助于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二是有助于农产品质量的显著改善。农业新质生产力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升,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等手段,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强调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四是有助于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农产品质量的改善将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五是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新质生产力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大同市新荣区依托区域优势资源,围绕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破解发展瓶颈,积极培育预制菜产业,提升“特”“优”农业的质量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共同做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这篇文章。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积极培养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管理创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以及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等策略的实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需继续关注和研究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技术,不断完善和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展望未来,农业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必将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谷晓阳,作者单位:大同市新荣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本文系2023-2024年度山西省统计科学研究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LY015)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