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工程陆续完工 冰雪活动吸引群众 - 旅行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北京:冬奥工程陆续完工 冰雪活动吸引群众

来源:光明日报
2021-01-20 09:40

  1月19日,北京迎来新年初雪。在冬日阳光下,国家速滑馆被银装包裹,显得格外耀眼。因为由22条晶莹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这座场馆又被形象地称为“冰丝带”。目前,国家速滑馆已正式完工,“冰丝带”与雄浑的钢结构“鸟巢”、灵动的膜结构“水立方”相得益彰,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随着2022年冬奥会脚步的临近,各冬奥场馆建设和预热活动备受关注。截至目前,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已正式完工,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也完成改造。

  记者从北京市朝阳区获悉,朝阳区内共有13处冬奥场馆及设施,作为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及3个竞赛场馆和10个非竞赛场馆所在地,冬奥场馆建设及氛围营造等各项工作正在持续推进。

  走进高33米、能容纳约12000名观众的国家速滑馆,蓝色的墙面和深蓝、浅蓝色交替的座位相呼应。主场馆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国家速滑馆,采用了全冰面设计。冰面为目前亚洲最大,它还是全世界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冷系统的冰面。场馆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名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赛后即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令人惊喜的是,国家速滑馆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慧化场馆。基于5G网络建设,场馆引入了“室内外一体化定位导航系统”等技术。这就像给场馆配备了一颗“智慧大脑”,依靠这颗大脑,国家速滑馆未来将为观众、赛事组织和参与者提供智能、优质、个性化的观赛体验和完备的服务保障。

  在“冰丝带”的东南方,一座以“水”著称的体育场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也已完成了“水冰转换”,实现“水立方”到“冰立方”的华丽转身。

  国家游泳中心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将作为冰壶、轮椅冰壶比赛场馆。目前改造工程已经完工,并于2020年12月21日顺利完成第二次“水冰转换”。国家游泳中心还利用南广场地下空间建立了两块冰面,一块为标准冰场,另一块为冰壶场地。届时,将作为奥林匹克中心区冰壶项目体验基地,为大众提供开放的平台。

  与此同时,国家体育馆已完成改造,专为冬奥会增加了制冰功能和除湿系统,并在其北侧新建冰球馆作为训练馆,同步增设更衣室等设施,改建后场馆总面积约9.8万平方米,配置两块符合奥运赛事标准的冰球冰面,冬奥会时一块用于正式比赛,一块用于赛前训练热身。

  主要承担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功能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冬奥会主媒体运行中心)工程以及北京冬奥村建设项目,也将于2021年年底前阶段性竣工。

  一边是捷报频传的“冰丝带”“水立方”等“冰场馆”建设,一边是宣传、体验、赛事等“热活动”开展,在朝阳区,冬奥“硬件”“软件”正在同步建设之中。

  自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以来,朝阳区通过宣传、体验、赛事三大板块,持续推广冰雪运动。依托区内丰富的冰雪场馆场地资源,每年组织开展百余场社区冬奥会和全民上冰场活动。朝阳群众直接参与冰雪活动达101.5万人次,接受冰雪运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群众达19万人次。

  在普及冬奥知识、宣传冰雪运动上,朝阳区积极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同河北张家口开展联动,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公园、走进机关、走进群众,持续扩大冬奥知识普及面和影响力,增强群众对冰雪运动以及观赛常识的认知。

  借力冬奥会、服务京津冀。“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朝阳区还将推进“双奥园区”品牌建设,深度把握奥园作为世界首个“双奥”园区的独特优势,持续强化夏、冬两届奥运遗产的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升场馆智慧化水平,推进场馆利用改造冬夏两用、错季复用,在冬有雪趣、夏有水戏中,实现奥运遗产为人民共享的梦想。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