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苗寨瑰宝 靠技术也要靠年轻人的关注-中工旅行-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旅行

旅行头条

守护苗寨瑰宝 靠技术也要靠年轻人的关注

2018-09-25 20:00:14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25日电(杨僧宇) “苗绣绣法多种多样,双针绕线绣是其中非常古老、复杂的一种,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曾经有六七十年,都是几乎失传的状态。” 绣娘李敏介绍说,她所在的雷山县丹江镇猫猫河村位置偏远,不是游客常来的地方,村子里继承的双针绕线绣法,更加少为人知。

  看到年轻人们带着摄影摄像设备走进村子,百度匠心中国行贵州站调研队伍中有几位格外年轻的面孔,他们来自山西、福州、内蒙古等地,年龄在19到24岁之间,很多是第一次亲身与传统手艺人接触。而这样的青年学生调研项目,正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同步展开。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年轻人

  从台江县城出发去施洞镇,坐完大巴车又要走很远才能到非遗传承人吴水根的家。

  吴水根是苗银锻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打银已经32年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有段时间银匠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吴水根的众多同行和徒弟中,已经有很多人不沾银了。

  吴水根告诉我们,银饰是苗家姑娘嫁妆里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套完整的苗银嫁妆包括头帽、手镯、项圈、脚钏等,重达十几斤,即使像吴水根这样的老银匠,每天打制也要耗时近50天,一年只能打八至十套。

  看到吴水根可以仅凭想象而不用借助任何度量工具,就能把一块碎银子捶打成脆响的铃铛、栩栩如生的蝴蝶、弧度优美的项圈,年轻人们赞叹不已。从吴水根家里回来,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陈宇飞连夜剪出了一个10秒小视频发到了朋友圈:“现在的青年人就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这些老手艺,并把他们的了解与认识传递给周围的人。

  来自山西的李俊楠同学在参与活动之前仅仅听说过一部分比较出名的传统老手艺,“很大程度上,它们只存在于书本、电视上,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并不深入,亲眼看到比想象的还震撼,感觉自己该学的太多了。”吴水根的银饰让他惊叹,欧东花的苗绣技法更让小李心生崇拜。

  欧东花所在的凯里市苗侗风情园民族服饰博物馆,距离吴水根家不到半天车程,这里珍藏着她多年收集的苗绣作品。欧东花8岁开始便跟着祖母、母亲学习刺绣,至今已有40年。她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平绣、打籽绣、堆绣、叠绣、贴布绣、马尾绣等技艺,难度极高的施洞破线绣也不在话下。

  准零零后女生陈思涵这次从福建飞来贵州,对苗寨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到了欧东花的博物馆,一看到老织布机,便忍不住坐上去。在欧老师的指点下,小陈有模有样地学着纺线,在绣娘李敏的家里,她又学起了编线的手艺。小陈说,“这看上去简单的手艺,其实学问可大了,我学了半天,织出来的线还是松松垮垮,希望有机会多花些时间在这里学苗绣。”

  据了解,这些调研的学生记者们均来自百度与中国青年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的“百度shǒu艺人—亮手绝活儿”公益行动,活动吸引了200多个校园媒体单位、2000多个大学生记者参与,此次随队参与贵州非遗调研的几位学生便是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

1 2 共2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明月照中秋 平安合家游

  • 优势栏目

    第185届慕尼黑啤酒节举行盛装游行

  • 优势栏目

    秋染锡林郭勒大草原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