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旅游频道头条新闻-正文
第五个中国旅游日对国民旅游休闲的五点思考
//www.workercn.cn2015-05-22来源: 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
分享到: 更多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设立“中国旅游日”(非法定节假日)。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如今已经是我国第五个中国旅游日了。在此背景下,国家旅游局综合司编制了国民旅游休闲报告并召开一个专家座谈会,笔者感到关于国民旅游休闲有五点值得思考:
  一、国民旅游休闲时代:珍惜真正大国盛世
  作为中国人,汉唐盛世无疑是我们的自豪和梦想。但对每一个普通的国民来说,一个国民旅游休闲时代是真正的盛世。
  在国内旅游快速大众化之后,我国出境旅游也快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如今,大多数人都有机会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大多数人可以成为徐霞客,可以像李白一样游历山水。从旅游休闲的角度,这是一个大众真正的盛世,这是一个值得珍惜的时代。古代无数先贤走出了文明精彩,如今才是大众自由行走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增长了数十倍、上百倍,旅游从单一的接待型事业发展成大众化产业,旅游已经成为大众经常性、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我们几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这种成就是足以让世界侧目的。
  二、国民文明旅游休闲:传承旅游国学精髓
  前几天,我在网上和中国旅游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探寻中国人的旅游基因、传播五千年的正能量”,用以评论5000年50位先贤的网络评选活动。纵观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几千年悠久深厚的旅游文化历史,积淀如此博大精深的旅游文化,传承如此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的旅游思想和智慧。
  在旅游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背景下,挖掘中国历史文化的智慧,将旅游作为国学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这些智慧,传承千百年,却日久弥新,至今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
  经过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中华民族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思想、旅游智慧、旅游文化,并且已经成为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成功为我们身上的原初基因,深深影响我们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这些历史沉淀下来的旅游文化思想、智慧,犹如穿越时空的精灵,代代相传,如影随形。从这个意义上讲,几千年积淀的旅游思想和智慧,也成为国学的重要内容,且已经融为一体。什么是旅游国学?笔者的理解,那就是中国人的旅游思想、旅游智慧与基因。旅游国学,就是风景里鲜活的智慧、微笑的思想。
  提出“旅游国学”并不牵强。什么叫“国学”?笼统地讲,国学就是中国民族几千年所形成的独特的知识体系。国学的内容,实际上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也包括自然科学和生活方式。国学包括: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和生活形态等不同形态和层次。物质形态的国学,如长城、故宫、国家博物馆;制度形态的国学,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礼仪、风俗、规矩、惯例等等。旅游休闲文明也是一个国学的形态。
  三、国民旅游休闲制度:国家时间管理战略
  我们不仅要注重国家的空间战略,也需要关注时间管理战略和改革创新。推进国民旅游旅游休闲,需要在制度上有创新。
  旅游休闲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时间管理战略。以领土形式出现的空间和以民族节日形式出现的时间是民族国家的存在方式,自然就是建立共同体认知和体验的核心范畴。因此,节假日体系和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国家的一种根本性的制度。
  说到国民旅游休闲制度的改革创新,自然就需要提到假日制度改革和带薪休闲制度的落实。而面对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要研究解决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如何加快强化带薪休假制度落实责任,研究如何通过检查督办等推进落实。二是研究在是否可以稳定既有节假日,增加错峰休假。在稳定全国统一的既有节假日前提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适当增加地方节假日,安排错峰休假。三是研究推实行弹性作息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每年夏季周一至周四实行9小时工作制,周五下午放假,为居民周末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笔者建议,我国能否考虑建立“国家、省(区、市)”两级假日安排制度,增加地方政府安排假日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建议国家负责规定全体公民假日总天数,除春节(3天)、国庆(3天)长假已使用的假期天数外,全国法定假期的余量可由省、区、市自主安排。允许各省(市、自治区)在全国法定假期天数范围内,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地理气候等因素自主确定放假节日,更加自主灵活的决定假日调休方案。如果确有特殊需要,各省、区、市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相应程序,授予下辖市、县的假日安排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在目前带薪休假难以全面落实的情况下,完善现行法定假日放假制度,增强地方自主性,实现错峰错时休假,可以缓解全国一刀切统一出行时间,带来交通严重拥堵、安全压力大、景区不堪重负、服务质量降低、游客满意度下降等问题。同时,增强各地安排假日的自主性,还有利于优化全年节假日时间布局,有利于发挥各地特色优势。我国各地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气候等差异大,假日安排需要因地制宜。在整个温暖的春季和初夏没有“长假”,时间分布不合理。此外,建议国家研究否允许省、区、市根据自身实际,结合本地传统节日、纪念日、特色活动,在国家假日之外适当增加地方节假日。除春节、国庆长假已经使用的假期天数外,全国法定假期的余量及增加的天数可由各地自主安排,进一步强化错峰效果。
  笔者认为,给地方下放一定自主权,不会影响中央权威,还将成为中央放权、提高各地自主性、灵活性一项改革举措,成为国家简政放权改革的一扇窗口,是国家时间管理能力提升的体现,将会产生非常积极的改革效应。节假日制度是一项公共政策,是法律法规体系的一部分。不同人群对放假安排期待不同,无论政府如何制定放假安排都难以获得全体民众满意,使放假安排难度增大,增加法定假日放假安排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是现实选择。
  四、国民旅游休闲文化:要避免对节假日理解的误区
  节日、假日、纪念日是三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但在社会上甚至是许多学者讨论假日改革时混淆的概念。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节日可能有很多个,但不是所有的节日都能够成为假日。当一个节日对国家或民族具有重大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政府和民间安排有重要庆典活动时,才有可能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国家法定节假日首先是节日,然后才是假日,是以国家法令的形式确定的全民公共假日。目前,世界各国的法定节假日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政治性节假日,如国庆纪念日、战争纪念日等;二是宗教性节假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三是传统节假日,或称民俗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主要分配给具有悠久历史传统、深厚宗教影响和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节日和纪念日,同时在时间分布上比较分散,一个节日通常放一天假,大部分国家一年连续数天集中休假的次数一般不超过一次。国际经验看,居民个人的出行包括休假、旅游、探亲等活动,主要是通过带薪休假来安排的。由于我国带薪休假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大多数群众只能集中选择在公共假期出行,必然导致交通拥挤、食宿紧张、景区人满为患等现象的发生,群众的利益和出行质量也必然受到影响。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节假日的作用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代人的节假日的生活休闲功能更加突出,而祭祀等传统功能弱化。许多传统节日不可避免的会被弱化,而许多国外的节日也难免会成为现代年轻人喜爱的节日。甚至会出现双11这样的新节日。不同的节日、纪念日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并不一定都需要成为假日或者和法定假日。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节日法定假日化,我认为这是一种误区误导。在我国,旅游之所以与节假日密切相关,是因为旅游已经成为假日休闲的重要方式,因此假日制度的改革就更旅游似乎密不可分了。
  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体系萌芽于先秦时期,成长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隋唐两宋时期。先秦时期不仅形成了以春社、伏日、秋社、腊日为主的节日序列,为后世丰富节日文化奠定了一个框架,而且这一时期积累的包括二十四节气和干支记日的历法以及包括祖先崇拜、天地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也为后世创设繁富的节日民俗准备了大量的文化素材。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节日习俗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新的社会经济条件、稳定的历法、道教和佛教的浸润,是这一时期节日习俗欣欣向荣的生长点和营养素。隋唐两宋时期在节日民俗方面又有重大建树,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所述,当时的节日计有元旦、立春、人日、上元、正月晦、中和节、二社日、寒食、清明、上巳、佛诞日、端午、朝节、三伏节、立秋、七夕、中元、中秋、重九、小春、下元、冬至、腊日、交年节、岁除。这一序列基本上囊括了传统社会的重要节日,元明清时期对这一体系没有大的突破。但对传统节日实现了重大调整,突出新年、清明、端午、中秋等四大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适应民众生活的需要。中国的节日体系是一种成熟的文明的缩影。它既是我们先辈长期不懈地探索自然规律的产物,包含着大量科学的天文、气象和物候知识,也是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识和道德伦理的集中体现。因为有这一比较科学的时间框架,才有中国的古典文明的繁荣;因为有繁荣的中国古典文明,这一节日体系的内容才异常丰富多彩。
  五、国民旅游休闲载体:国民旅游休闲城市的涅槃
  今年“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将在武汉江滩举行。在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中三角”合作的背景下,湖北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湖北旅游的先导作用也日益显著,加上第九届中博会和第八届华中旅游博览会暨首届长江旅游博览会同期在汉举行,国家旅游局今年首次选择湖北武汉作为活动的主会场。
  在武汉这样一个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现代大都市,在美丽的东湖畔,我们需要思考国民旅游休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现代旅游休闲,是以现代城市为依托的。国民旅游休闲,需要现代城市的凤凰涅槃。在我有幸负责执笔起草的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已经将城市的休闲化作为中心的任务。提出要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城市休闲公园应限时免费开放,稳定城市休闲公园等游览景区、景点门票价格,并逐步实行低票价。提出加强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特色旅游村镇建设,营造居民休闲空间。加强公园绿地等公共休闲场所保护,对挤占公共旅游休闲资源的应限期整改。加快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街区、景区等场所语音提示、盲文提示等无障碍信息服务。提出鼓励开展城市周边乡村度假。
建议我国加快突出一批“全国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国家休闲街区、国家休闲区等不同的品牌和载体,大力推进城市的旅游休闲化。 而武汉,应当成为这场休闲革命的先行者。
    本文作者:石培华(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旅游产业科技创新工程中心主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导)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